综合久久,亚洲欧洲精品专线,一区二区伊人久久大杳蕉,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2020,夜鲁很鲁在线视频

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在美麗之洲感受多彩的人類文明之光
——第三屆“良渚論壇”觀察
2025-10-23 記者 魏董華 馮源 段菁菁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這既是一場回溯文明源頭的歷史之約,更是一場連接古老智慧、致力當代發(fā)展、開啟美好未來的思想大會。

  18日至20日,第三屆“良渚論壇”如約而至,來自全球6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負責人、博物館館長、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等300余名中外嘉賓齊聚于此,聚焦文化遺產與人類文化多樣性,觸摸文化刻度,探尋文明之光。

  文明根脈:探尋遠古智慧,碰撞思想火花

  良渚先民是如何烹飪大米的?日本熊本大學副教授久保田慎二在論壇的交流中給出了他的研究思考。

  “我們通過陶器形態(tài)和使用痕跡,推測良渚先民可能采用‘蒸煮’或‘兩次蒸’的復雜方式烹飪大米?!彼詵|南亞民族學案例為引,揭示了長江下游史前飲食文化對東亞乃至東南亞的深遠影響。

  世界遺產是人類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結晶,它們講述著不同文明的故事,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一場場分論壇中,來自海內外考古、大遺址保護專家學者思想交鋒不斷,深化文明對話,展現(xiàn)了遠古文明的歷史智慧和當代價值。

  “當下的遺產保護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國家視角’,更要看到它作為‘人類共同遺產’的普世價值。這種觀念的轉變能幫助我們真正維護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毙录悠聡⒋髮W亞洲研究所亞洲合作研究集群負責人、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蒂姆·溫特說。

  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一級教授趙輝看來,要認清中國文明,不單要研究自身內涵,更要加大與其他文明研究成果和技術的交流,互相啟發(fā),共同提高。

  實踐創(chuàng)新:大遺址保護的“國際共識”與“本土智慧”

  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根脈與記憶,城址與大遺址是鐫刻著人類文明基因的“活化石”,也是激活城鄉(xiāng)文化認同、推動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力“引擎”。如何協(xié)調遺產保護與城鄉(xiāng)發(fā)展,成為本屆論壇上各國專家關注的焦點。

  “我們無法保存一切,但必須在社會經濟發(fā)展與遺產保護之間尋求平衡。”法國史前學榮休教授讓-保羅·德穆勒以巴黎古城改造為例,指出“搶救性考古”與“預防性考古”的重要性。

  而在中國,“最小干預”“保持真實性和完整性”已成為大遺址保護的普遍原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劉文艷研究員在介紹長城保護策略時說:“我們不支持大規(guī)模修復,目標是延緩和避免其消失。”

  良渚就在進行著“保護與發(fā)展共贏”的探索實踐。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qū)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姝介紹,當?shù)赝ㄟ^“文物特區(qū)”機制、法治保障與數(shù)字賦能,構建起“保護—研究—利用—傳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良渚的大遺址保護機制,核心在于人與遺產的和諧共生。良渚不是孤立的遺址,而是嵌入群眾生活的活體。

  文明互鑒:以遺產為橋,繪未來圖景

  在本屆良渚論壇上,中華文明、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瑪雅文明被置于同一對話空間,在多維比較中探尋人類早期文明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

  今年是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40周年。從紀念建筑到考古遺址,從歷史城鎮(zhèn)到現(xiàn)代都市,從遺產運河到遺產線路……40年來,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數(shù)量不僅日益增多,主題類型也越發(fā)多樣,向世人生動展示了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xiàn)代中國。

  考察過北京中軸線、故宮、長城、福建土樓和武當山等多處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任拉扎赫·伊倫都·阿索莫說,“良渚論壇”的舉辦不僅為不同文化和文明提供對話互鑒的平臺,更高度契合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首要使命,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理解與團結,推動世界和平。

  “通過論壇,我們能了解其他國家的經驗、與不同理念碰撞,而這些成果都能為我們本土的遺址項目提供借鑒,助力我們探索更多元的發(fā)展模式?!蹦鞲缙媲僖敛爝z址管理局局長羅德里格斯說。

  愛爾蘭都柏林市政府藝術負責人雷·耶茨說,中國在利用數(shù)字技術保護文化遺產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平衡——既擁抱現(xiàn)代科技的先進,又精心守護著古老的歷史,展現(xiàn)了令人贊賞的中國智慧。

(經參調查線索征集郵箱:13810799287@163.com)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shù)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